8月初的美国旧金山,像往年一样,照例又是一群执迷于Linux运动的狂热分子们的天堂。这一拨庞大人群的构成依然泾渭分明:来自开源社区的技术信徒们可以用更现实的方式交流心得;声名赫赫的专家学者们继续高谈阔论;那些围绕在Linux身边的大小公司们仍然会为了各自的目的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吸引舆论的视线。 但是,整个Linux世界的规则却已经在最近半年悄悄发生着改变。SCO诉IBM一案持续了一年多也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说法,Linux的用户和爱好者们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当然更多的人都只是把SCO导演的闹剧当作Linux发展道路上的一段小插曲。
曾经的全球第二大Linux厂商SuSE在去年11月被Novell收购,而SuSE恰恰和SCO、IBM都保持了很密切的关系,IBM甚至马上就为 Novell掏出了5000万美元,这让Linux世界的格局发生了颇为微妙又意义深远的变化,各种新旧势力正在动荡中重新集结,寻找新的制衡点。
然后,被Linux世界痛恨的微软借机开始了新一轮的正面反击。从今年2月在美国本土推出的针对Linux的广告开始,微软席卷全球的媒体广告攻势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微软在宣传中列举了来自IDC、Meta Group以及Giga Research等三家第三方调查机构关于Windows和Linux的TCO(总体拥有成本)的调查结果,以及一些典型用户从Linux更换至 Windows的事例,其用意简单而明确:Linux要比Widows的TOC高。“对Linux感情用事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的用户变得更加冷静,更加实际。”这是微软平台策略总经理马丁·泰勒(Martin Taylor)在7月底访华的时候对记者说的,他正是微软关于Linux策略的头号设计师。
而当今年4月初,Sun的CEO麦克尼利选择了接受盖茨的金额高达16亿美元的和解协议来了断Sun和微软长达十年的积怨时,许多业界人士都惊呼道: “这一协议明显是射向Linux产业的一枪。”“Linux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有吸引力了,二大巨头间的合作将抵消Linux在服务器市场上的优势。”不过Linux的精神领袖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立刻表示,这一协议“是二头斗兽在互相舔对方的伤口”,而并不是针对Linux的“邪恶联盟”。
种种的迹象似乎都预示着,尽管Linux本身所代表的某些精神层面或者商业层面的价值并不曾改变,但参与游戏的玩家们却已经在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态度或者角度来继续游戏。对于愈发成熟和注重实际的用户而言,他们现在对Linux的热情抑或冷淡同样显得理直气壮。在这样的局面下,对Linux顶礼膜拜的日子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吗?
给我不用Linux的理由
尽管在8月初的LinuxWorld 2004大会上,各大IT厂商们一如既往的表现了巨大热情,而来自IDC等等权威调查机构的统计数据也都对Linux在全球市场上的发展态势显示了非常正面和乐观的信息,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Linux的困惑和质疑声也同样没有停息的迹象。
首当其冲的是,Linux是不是更安全。其实对于这样的命题本身,看起来似乎只有微软才会更关心,因为长期以来,Linux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Linux平台要比Windows平台更安全。如果没有Windows作为参照,Linux是否安全相应也就失去了意义。就在今年6月,赛门铁克的CEO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曾经表示,Windows之所以会给人留下不安全的印象,主要是因为Windows是主流操作系统,“长期以来业界流行的Linux更安全的观念其实是一种误区。”
汤普森的言论不可避免的引来了整个开源社区的猛烈攻击,甚至有分析师认为,“这与微软惯用的那套自我辩护的说辞有什么两样?”但类似的看法却也颇具代表性。对于专业的信息安全公司来说,用户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不会因为操作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减少,病毒和黑客也不是只选择Windows一种操作系统,而 Linux一贯强大的内核优势也同样存在着漏洞。去年11月传出的Linux内核漏洞事件就已经让许多人对Linux的安全性进行了重新考虑:“有更多的人看到源代码,并不意味着代码会变得更加安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Linux的这种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下,谁来为这些安全风险负责?
“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相比就好像是科学与魔术进行比较,”Linux之父托沃兹从来都不怀疑开源软件就意味着更稳定、更安全,他说,“在科学体系里,每个人的理论都建立在其他人的理论之上,整个系统是稳定而公开的。而魔术则不然,魔术师们都拥有一些秘诀,可是他们从来不会把它告诉别人,他们会保守这个秘诀并拒绝别人在它的基础上发展一些新东西。”
真正让托沃兹忧虑的是Linux所面临的法律纠纷。“目前唯一让我担心的是开源运动的发展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发生了一些法律纠纷。虽然我们的工作完全是按照法律要求进行的,但是总有一些人想利用法律问题来阻碍开源运动的发展。”在托沃兹眼里,单纯从技术角度看,经过13年发展的Linux已经相当成熟,并不会轻易遇到挑战,而诸如SCO诉IBM一案之类的软件专利问题将会对Linux的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事实也证明,托沃兹的担心不无道理。
德国慕尼黑市曾在去年承诺,在2004年将会把1.4万台电脑的操作系统从Windows换成Linux。慕尼黑市市长Christian Ude甚至表示:“通过这个决定,慕尼黑可以保证它主要的IT组织可以不依赖于供货商,同时在软件市场获得更强的竞争力。”这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 Windows转换至Linux的计划曾让整个Linux社区乃至所有开源运动支持者们兴奋万分,但就在最近,该计划的执行却因为慕尼黑市政府担心即将生效的欧盟新专利法规可能会让他们面临麻烦的专利问题而暂时搁置。
开源运动的创始人之一Bruce Perens立刻在旧金山的LinuxWorld 2004大会上表示:“这有点政治化,慕尼黑市政府暂停计划是为了凸显他们的政治主张。”“因为原本支持Linux的绿党只是希望能运用该事件的主题来扭转德国政府对于欧盟新专利法案的支持态度。”不过,慕尼黑市政府最后还是表示,这一事件仅仅是暂时性的,未来还是会坚持原来的决定。
然而,虽然孤立的事件是暂时性的,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Linux阵营越来越大,一连串的新挑战和绊脚石也会不可避免的应运而生。由知识产权保护法引发的对商业软件的专利纠纷将会成为阻碍开源运动发展的最大矛盾,这一矛盾很难由软件业乃至信息产业自身来解决;另一方面,开源软件自身的许可证规则也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说,据专家介绍,目前开源软件有50多种不同的许可方式,这些许可方式有着不同的规则模板,从而很容易造成授权的混乱,而且缺少一种合理合法的商务授权合同。因为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规定,任何程序必须以免费的形式进行发布,并且任何对于软件产品的修改都不会影响文件的效力。
《商业周刊》最近刊载的文章甚至认为,看似春风得意的开源运动现在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其核心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开源软件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任何用户都有使用的权利,但是软件产品的真正知识产权所有者甚至根本就不存在,这无疑是一件十分荒唐的事情。“如果要保护知识产权,可以采用很多方式,比如专利、版权或贸易机密等等手段,但是每家公司可以有自己的权利做出选择。我们觉得,如果有了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我们就会站在客户的背后。”泰勒在前不久对记者说道。
于是,开源软件的既有模式似乎在传统的商业软件模式面前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阻力,而这些挑战和阻力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微软应对Linux战略的一部分,尽管泰勒信誓旦旦:“Linux将会永远无处不在”。
朋友和敌人的距离
仅仅最近1年多来,微软就先后抛出了13份有关它自己的产品与Linux对比的研究报告。当然,很容易想到结果是:几乎所有报告的结论都有利于微软。在从今年年初开始的正面反击中,微软甚至在其主页上专门设置了名为“Get the Facts”的特别栏目,大力宣称:Windows比Linux便宜。
从微软网站上公布的三份调查报告来看,第一份报告由IDC在2002年发布,结论是:在企业IT部门中常用的网络基础建设、打印、文件共享、Web及安全性五个方面,只有在Web项目上Linux的成本较低,而在Windows占有优势的应用中,五年内的综合成本将比Linux便宜11%~22%; Meta Group的报告显示,在大型机的应用中,Windows Server 2003的成本要比Linux低;Giga Research的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微软的.NET开发平台在开发和支持成本方面要比采用J2EE/Linux平台平均低25%。
毫无疑问,微软在Linux陷入专利纠纷的背景下,专门抓住成本话题大做文章的确显得非常老道,但看看那些“应微软的要求”、“受微软的委托”,或者“与微软达成协议进行研究”的字眼就会明白,微软在这些报告形成和发布的整个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显然微软现在已经不再对Linux视而不见,而开始默认“Linux最大敌人”的身份,转而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而Sun在这一阶段与微软和解,恰好留给业界这样一个印象:被Linux伤害最大的公司是不是要借微软之手进行复仇?
“微软和Sun联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解决各自面临的法律和财务灾难。”一些分析师直言。就Sun目前的状况来看,对Linux的复仇根本无从谈起,而且 Sun已经将Linux纳入了自己的战略体系,用Linux武装起来的PC和中低端服务器已经顺畅的弥补了高端产品线上Solaris的某些薄弱环节。有了Linux的帮助,Sun似乎又找回了久违的激情。“Sun可能对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的所有技术都超过微软’这一策略已经感到很累了。”托沃兹评论道,“如果想获得客户,就需要展示对客户的爱,而不是对敌人的恨。”
对于这一点,IBM无疑是毫无争议的标兵。尽管IBM不是Linux的发明者,也从来不出售Linux,但IBM十几亿美元的巨大投入正在使 Linux渐渐成为全球最受追捧的操作系统,据说至少有12000多名IBM员工在从事与Linux有关的工作,其中仅编写Linux代码的程序员就有 200名,目的只是为了“与全世界共享”。按IBM的说法,这是为了给厌倦微软垄断的客户更多的选择。IBM的Linux业务总经理吉姆·斯塔林斯(Jim Stallings)表示:“没人想被垄断和控制,客户已经被单一的零售商主宰了,Linux使你有可能摆脱这一切,我们现在有50多份类似慕尼黑的协议。”
不过,《福布斯》前不久撰文认为,IBM还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削弱比尔·盖茨的公司,这体现了科技领域的下一场恶战,双方将在未来几年争夺计算机产业的统治权。IBM的发言人在对被SCO起诉一案进行评价时说:“Linux本身可能不会受直接影响,如果会对Linux直接造成冲击,主要只是恐惧、不确定感和怀疑,此案中的最大的赢家不会是SCO,而是微软。”
IBM甚至可以为了“更大的目标”而放弃一些暂时的既得利益,比如从IBM大力宣传Linux的直接结果来看,IBM仅以20%的市场份额在基于 x86的Linux系统销量上排名第三,而惠普是28%,戴尔是22%。同时,Linux的强劲势头也给IBM的另一个竞争对手Oracle找到了利润增长的稳健支点,Oracle甚至已经把Linux作为其2005财年的重要战略。看起来,IBM的竞争对手们都逐渐的在从Linux上受益。
一些分析家曾批评IBM试图使Linux成为自己销售硬件的工具,但起码在现阶段,这样的情景还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与微软保持了更为亲密关系的惠普有着更好的Linux销售成绩。但IBM依然充满热情。在8月24日开幕的第5届LinuxWorld中国大会上,IBM的展台依然占据着最为醒目的中心位置,而且为此专程访华的IBM副总裁Rod Smith还带来了又一个称为“开放计算”(Open Computing)的术语:“开放计算在硬件方面体现为标准化的插头和卡接口,在软件方面体现为各种通信和编程接口(的标准化)。开放计算同时包括可支持各种开放标准的商业软件解决方案和开放源代码软件解决方案。”
IBM巧妙的解释道,商业软件和开放源代码软件都是IT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商业软件可以非常好的实现开放、非专用的接口,因此,这二者不仅能够共存,而且能够相互补充。那么,还需要在意Linux的开源模式吗?IBM说,不用了